找到相关内容6480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古道论坛答:祈求观音菩萨之救苦救难是?(钟世贤)

    问:祈求观音菩萨之救苦救难是?(钟世贤)  古道论坛答:以俗谛论,专求免难,尚不为,以真谛论,恋此色身,亦是也。

    古道论坛

    古道论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361112864.html
  • 畜生源于,人贪多容易变畜生

        畜生法界   畜生好,多而无厌;将黑作白,是非莫辨。   前边所讲的七个法界,都是好一点的法界,可以试一试,到那儿去作一作戏去。唯独现在这三个法界(指三恶道——编者),这不可以尝试的,...畜生,都是从什么地方变的畜生呢?只是从一个字变的畜生——!“畜生好”:好,就是无论什么,都是多多益善,少少不行。所以说“多而无厌”:因为它多而不厌,所以“将黑作白”:黑的,它也不知道是黑的,它说:...

    宣化上人主讲

    |贪欲|畜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5/1102529136.html
  • 、瞋、嫉与身心健康

    、瞋、嫉与身心健康 何谓?即是贪婪、贪得无厌、贪心不足、贪赃枉法、贪污腐化、贪小便宜、贪小失大。固然,之行为千变万化,根子却在心理。贪心确实是一种负面的、消极的、有害的心态,造假行骗是因为,受骗上当也是因为。圈套、陷阱、笼子皆为贪得无厌者而设。如果不加以适宜的引导和制约,小则害人害己,大则害国害民。医学家指出,贪得无厌者往往是极其虚伪的人,自欺欺人,使自己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0675816.html
  • 贪欲是恶,除即善

    逐利,不顾他人利益,那就是贪欲;罔顾客观经济规律,那就是愚痴。《大智度论》指出“贪欲是恶,除是善;嗔恚、愚痴是恶,除恚痴是善。”   佛教认为善恶的主体,是人心,所以善恶的选择,在于人自身,善恶行为...责任,人心的思量稍有不慎,便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,甚至地球的劫难。大家应该把社会责任的思想切实融入到自然规律中去,敬畏天命,要学会欲而不,仁者仁得。这样既有利于自己,又能有利于社会,才是立足之本。 ...

    金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5283226.html
  • 享受道友堕落 得超度龙王升天

         从前安世高到中国来弘法,在江西共亭湖度他过去生中的同参道友。安世高的道行很高,就他的一生修行弘化来看,肯定是阿罗汉以上,绝不在四果之下。他曾翻译《无量寿经》,很可惜失传了。如果就《无量寿经...

    净空法师讲

    |超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8/0757515180.html
  • 佛法和勇猛精进学佛如何区别?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34299.aspx
  • 知义法师答:念名利叫做妄念,念佛何以不叫妄?想财物叫,想西方何以不叫

      知义法师答:念名利而求之不得,往往会起邪念,产生造诸恶业的副作用。卖官鬻爵,抢劫走私等等,都是念名利所带来的后果。   一个神经正常,体格健壮的人,如要使他思想静止下来,是很不可能的事,因此就用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初机学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102711657.html
  • 去欲除,一切法空(宣化上人)

    了八万个大劫,也只是在佛教里混光阴、吃造业饭。若能断欲去爱、除淫心,才真是没有贪心,没有就没有烦恼。   要甚么时侯才能把贪心断灭呢?必须要破无明,才能断除贪心。菩萨修行所以勇猛精进的缘故,就是为了破一分无明,证一分法身,达到等觉果位时,才把尘沙无明断尽,证得佛果。   贪心在三毒中是最毒最难断尽的。我们初发心修行,最障碍我们用功的,就是男女、女男的淫欲心,这是最根本的问题。   《...

    宣化上人开示

    |戒淫|宣化上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8/08195913454.html
  • 毒可畏 至死不悟(民国定法)

    丛林主持,也不愿去。   不久患病,卧床呼叫,医治无效,经历各种苦痛而死。世寿仅四十多岁,所放出的债款,也无法收回。床枕下也藏有几百元。   临死那天,双手紧抱胸部,死后也不放手。   唉!毒已...

    郭涵斋原编

    |戒贪|贪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2/09350919085.html
  • ”和“愿”等心行的差异

    后学初期不敢去想“追求”,“追求”要等后学证得“无思维而起念”时才行。这点后学特想听听诸位大德的教导。  zf:   在下猜测,学兄不敢“追求”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搞清“”和“愿”等心行的差异。客观上一些人常常将“追求”统统斥为“”的指责可能也是造成我等学人不敢大胆地“追求”的原因之一。  和愿俱为欲的范畴。欲又作乐欲,意谓希求、欲望,是希望所作事业之精神作用。欲有善、恶、无记等三性,善欲为引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4645430.html